查看原文
其他

恐龙变鸟的奇趣旅程

Emily 利维坦 2021-11-16

利维坦按:呵呵,先来看一张绘图:




这张由英国画家约翰·康威(John Conway)平衡恐爪龙(D. antirrhopus)的现代想像图,羽毛是参考相关物种而来的。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已发现的恐龙属种只有为数不多的恐龙被鉴定出具有羽毛。虽然有羽毛恐龙仅发现于全球少数化石特异埋藏地区,但可能当时全球各地都出现了有羽毛恐龙。除少数地区(如中国辽西)各地的化石纪录只有很少有羽毛痕迹的有羽毛恐龙,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皮肤与羽毛一类的皮肤衍生物等部分,较难被保留下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还不完善,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可能重新发现一些恐龙的羽毛痕迹。



想象图:恐爪龙用脚掌制服一只西风龙



文/Emily Singer

译/DANZIG

校对/图灵4.0

原文/www.quantamagazine.org


现代鸟类突然出现在了进化史上。新的研究发现,一系列的进化改变增加了恐龙变成鸟类的可能性。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


现代鸟类起源于一群被称为食肉恐龙的两足类恐龙,其成员包括高耸的霸王龙和较小的伶盗龙。这些鸟类和食肉恐龙更加接近,重量在100到500磅——与现在的鸟类比起来堪称巨类——它们有着巨大的鼻部,牙齿,但是耳部的区别甚微。我们拿伶盗龙举例:它们的头颅和郊狼差不多大小,但是大脑(容量)却与鸽子相似。


几十年来,古生物学家把鸟类和恐龙关联到一起的唯一化石是始祖鸟。这些动物开始出现鸟类特征——羽毛,翅膀,能够飞行——仅在1000万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进化史上绝无仅有的飞跃(但这1000万年仅仅是它们进化史中的一个小片段)。“始祖鸟看上去完全具备了现代鸟类的特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米歇尔·本顿说。




为了解释这种奇特的变异,科学家借用了一个名为希望的怪物”(hopeful monsters)理论。根据这一想法,重要的进化飞跃需要大规模的基因变异,与这一物种内普通的进化改变有质上的不同。只有在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改变才能使突然的变异成为可能,从而使300磅的食肉恐龙变成麻雀大小的史前伊比利亚鸟(一种原始鸟类,其化石于1985年在西班牙昆卡省拉斯奥亚斯的下白垩纪地层发现)。



从左至右:伶盗龙、始祖鸟、鸡和鸽子的头骨


然而越发清晰的是,恐龙进化成鸟类的过程似乎比想象中更有意思。研究发现,鸟类特征,比如羽毛的出现,是远远早于鸟类的。也就是说,它们在进化成鸟类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羽毛,只是简单地把早已存在的东西换了个用途而已。而最近的一个研究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变化过程:们的头颅形状会越来越像幼崽时期的样子——也就是鸟类头颅的样子。不仅如此,鸟类在体积上也比它们的恐龙祖先小很多,它们甚至长得也很像恐龙的胚胎。这些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它们越来越像现代鸟类——会飞行,而且有着高识别度的喙,极具灵活度。毕竟,进化史上的每一个巨大变迁,都是由许许多多小的改变汇聚而成的。


令人惊异的飞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土的新恐龙化石揭开了关于羽毛的惊人发现。尽管许多化石都缺少翅膀,但是它们身体表面却覆盖着羽毛,从短小稀疏的绒毛到交错密集的羽翎。这类新的中间物种的发现,填补了不完整的化石纪录,并且成为了古生物学家设想的恐龙过渡为鸟类理论的灵感来源羽毛,这个曾被认为是鸟类特有的东西,现在被确认在鸟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恐龙身上进化了。


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又名空尾龙类,是群多样性的兽脚亚目恐龙,包含许多次演化支,例如:暴龙超科、似鸟龙下目、以及手盗龙类(也包含鸟类)。虚骨龙类的范围为:兽脚亚目中,所有亲缘关系接近鸟类,而离肉食龙下目较远的物种。目前的有羽毛恐龙几乎都属于虚骨龙类,使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部分虚骨龙类拥有某种程度的羽毛。


这些化石的新的复杂分析,追踪了结构性改变和这些标本是如何彼此相关联的,并支持鸟类的羽毛是经过一段长时间进化的观点。虚骨龙类化石的合作研究者,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萨特,2014年秋天发表在《当代生物学》的研究称,兽脚类亚群产生了始祖鸟和现代鸟类。他们跟踪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骨骼特性的变化,发现没有明显的改变能把现代鸟类和虚骨龙区别开来。


“一只鸟不是一夜之间从霸王龙进化过来的,而是一个接一个鸟类特征的进化,首先是双足行走,接下来是羽毛、胸叉骨,然后是像羽毛笔的一样复杂(密集)的羽毛,再然后就是翅膀,”布鲁萨特说,“这种进化最后导致了恐龙和鸟类的无缝过渡,以至于你无法简单地把这两个物种区分开。”



一旦鸟类的典型特征确立之后,鸟类便出现了。布鲁萨特对虚骨龙的研究发现,一旦始祖鸟和其他原始鸟类应运而生,它们就和其他恐龙走上了截然不同道路——它们演变得更加迅速。“有希望的怪物”理论可以更加精确地追溯到源头:突然的变异不会产生鸟类,切确地说是鸟类产生了突变。“鸟类碰巧得到了成功的身形以及新型的技能——在小体积下飞行——这件事导致了一场进化大爆炸,”布鲁萨特说道。


体积小的重要性


尽管人们认为羽毛和翅膀是把鸟类同恐龙区分开的关键,鸟类更小的体积同样是极端重要的依据。新的研究表明,远古鸟类体型迅速地缩小,这预示着小身型是一个重要且有优势的特性,更加有可能是鸟类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像其他的鸟类特征一样,身体渐渐变小应该也远早于鸟类的出现。《科学》杂志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鸟类)微型化的进程远远早于科学家的预期。一些虚骨龙早在2亿年前开始缩小——比始祖鸟出现早5000万年。在那个时候其他大多数恐龙的体积都在剧增。“在恐龙之中,微型化趋势是异常的表现,”本顿说。


当鸟类的祖先长出了翅膀并且开始尝试滑翔的时候,这个微型化的趋势就加速了。2014年,本顿的团队表明,这种开始滑翔的恐龙的后裔,例如鸟翼龙,演化速度是其他血统恐龙的160余倍。本顿说,“我们认为这标志着在那时进行的一个事件导致了剧烈的自然选择。”


微型化的加剧表明了体积小的鸟类一定比大的物种有着更强的优势。“也许缩小是新习性的开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关系到生理机能和繁殖力的变化,”布鲁萨特说。本顿猜测,当鸟类的祖先搬到树上时(这是一种新的食物来源和庇护之所),小型化的优势已经出现。


但无论什么原因,小体积就像是利于飞行的前身一般。尽管体积庞大的动物可以滑翔,但是真正的展翅飞行需要翅膀大小和体重之间具备一个确定的比例。在能够升空飞行自如、而不是简短的滑翔之前,鸟类需要变小。


婴儿脸


短吻鳄的胚胎


2008年,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阿克哈特·阿布赞诺夫仔细研究了短吻鳄的孵化过程。由于短吻鳄与恐龙源自同一个祖先,能够为鸟类提供有用的进化比较(尽管它们的外表上差距很大,但相比蜥蜴而言,鸟类与短吻鳄更加相近)。阿布扎诺夫研究了短吻鳄的椎骨,但是令他困惑不解的是它们与鸟类相似的头部;短吻鳄的胚胎与鸡的胚胎形状极为相像。变成化石的幼小恐龙表现出同一形态——它们很像成年的鸟类。通过这两个观察,阿布赞诺夫有了一个想法,也许从恐龙进化到鸟类是通过抑制恐龙生命早期的发育来实现的。


生物学家阿克哈特·阿布赞诺夫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阿布赞诺夫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彼时是阿布赞诺夫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生布哈特-安贾·布胡拉尔(以及其他同事),一同搜集了遍及全球的化石资料,其中包括始祖鸟等史前鸟类,以及死在巢穴中尚未孵化的化石蛋。他们试图探究当恐龙演化成鸟类时头骨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龙)的面部开始塌陷变小,眼睛,大脑和喙生长了出来。“最初的鸟类跟伶盗龙的晚期胚胎几乎一模一样,”阿布赞诺夫说,“现代鸟类变得更像幼龙,从它们的婴儿时期就很少发生变化了。”简而言之,鸟类就像可以被复制的幼龙。


这个被称为“幼态成熟”的过程是一种高效的演化路线。“同创造出新东西相比,它们利用并继承了已经形成的特性,”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尼潘·帕特尔说。


“我们发现的演化方式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更加优良和精致,”今年秋天将在耶鲁大学开启自己研究室的布胡拉尔说,“鸟类头骨的无数变化可能全部归功于幼态成熟、胚胎早期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变化 。”


为什么幼态成熟在鸟类进化中如此重要?它可能导致了它们的微型化,反之亦然。体积的变化常常与发育的变化相关联。“缩短发育序列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在小体型的时候停止生长,”本顿说。成年期有婴儿形状的头骨也有助于解释鸟类增长的大脑,因为一般来说,跟成年相比,幼年期相对它们的身体来说头显得更大。“使大脑变大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年期保留幼年期的微小身形。”


(通常幼态成熟基于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甚至哺乳类和人类也是这样。我们同黑猩猩相比,硕大的头骨就是由于幼态成熟产生的。)


幼态成熟把头骨变成了一张白纸,使其可以随着自然选择产生新的结构。消去了长鼻子后,为鸟类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喙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喙的出现



研究进化史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精确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科学家们无法准确地解释鸟类是如何由恐龙进化而来的,也不知道哪一类的特征对转变至关重要。但是通过对进化学、遗传学和生物学这三个领域的交叉,他们现在可以探究特殊的生理特征是如何出现的。


阿布赞诺夫对喙的出现有着极大的兴趣,鸟类可以用这一特别的结构寻找食物、洁净自己、筑巢和照顾幼鸟。他认为鸟类广泛地成功不只是源于它们的飞行能力,而是其惊人的多功能性的喙。“现代鸟类在它们的面部上演化出了爪子,”他说。



阿布赞诺夫布胡拉尔和他们的合作者在他们对鸟类进化的洞察力之下,挖掘出了帮助鸟类喙形成的进化机制。上个月在《进化》(Evolution)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显示,只需要一丁点的基因变异就能把鸟类的面部特征变得跟恐龙相似。


现代鸟类中,一组被认为是前颌骨的骨头融合形成了喙。其结构与恐龙、鳄鱼、远古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截然不同,而后者前颌骨保持分离,塑造了鼻子的形状。为了找出变化是如何出现的,研究人员从一系列动物中标记了表达前颌骨的两个基因的活动:短吻鳄、鸡、老鼠、蜥蜴、龟和鸸鹋(又名食火鸟),所有能够使人联想到远古鸟类的现存物种。


他们发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针对此进化出了特殊的鼻翼。一方面,鸟类在脸部正前方进化出了整体化的口鼻器官,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短吻鳄的身上找到了和恐龙相似的鼻子和前颌骨,要研究恐龙的话可以从短吻鳄下手。不仅如此,研究人员在鸟类胚胎中将鸟类面部特征的表现基因做了沉默处理,以期揭开鸟类特有的基因表达模式(但是考虑到伦理问题,这些胚胎将不会被孵化出来)。


结果是:经过处理的胚胎发育出了一张像恐龙的脸。“他们培育出的小鸡胚胎更像是已经灭绝的恐龙,”德克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蒂莫西·罗尔说。


这个发现强调了单个分子的变化是如何导致主要结构产生变化的。鸟类借用存在的工具造就了一副新的面孔,阿布赞诺夫说,“它们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或是创造出新的途径,仅仅改变了已经存在的基因而已。”


如同布鲁萨特的其他项目一样,阿布赞诺夫的工作成果挑战了“有希望的怪物”理论,而且在基因的尺度下也同样适用喙的生成不需要特别的进化飞跃或者大规模的基因变异。相反,阿布赞诺夫展示了成就微观进化的同样一股力量——在物种内部的极小变化——同样也导致了宏观的进化,进化出了新的特征和新的物种。


确切地说,基因如何调节小的变化可能既是喙出现的最初力量,其经过数百年的进化而成,同时也是喙形状多样性的原因,这样的改变只需要几代。“简单的基因调节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阿布赞诺夫说。


布胡拉尔阿布赞诺夫计划进一步深挖这件事:喙和鸟类头骨是如何进化的问题,用同一个方法来控制大脑和头骨发育的不同特征。“这一工作还只探到一点皮毛而已,”布胡拉尔说。





这是广告:利维坦已经入驻“黑市”,你可以通过长按上图二维码的方式进入亚文化集市,也可以通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入到利维坦的微店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QQ15757110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